1月7日晚12点,熊振宇才从行政楼的办公室里走出来,面对大楼保安惊诧的目光,他有些不好意思。“其实我是读书读得忘了时间了。”
让他读得忘记时间的那篇文章,是原文发表在《人民日报》上的《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——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实践》。他从校园网上将文章下载,打印在6张纸上,边读边画出重点、写上注释。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篇特别的读书笔记。


40处详细注解,为将文章读懂读透
熊振宇现任武汉体育学院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。在浏览校园网时,他一眼看到这篇《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》,就立刻被其优美的文字、丰富的内涵所吸引。“整篇文章从中国民族复兴之路、和平发展之路、合作共赢之路、使命担当之路、交流互鉴之路来全面回顾我国的外交政策、方针,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信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。”他将文章打印出来,利用晚上的时间加班阅读。
熊振宇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啃下了这篇1万6千多字的文章。他将文章中的时政名词和各类古诗词典故统统详细注解,只为把文章看完读懂,学习透彻。在这份被画得满当当的读书笔记上,记录着40处时政名词解释和古诗词典故的详细注解、3处生僻字的注音解析、5大块分类解读的符号标识,共458字。
当看到文章开篇提到的第二届“读懂中国”国际会议,熊振宇翻出了10月份的《人民日报》,将遗漏的信息补齐,为读懂文章打牢基础。“越读越佩服作者,行文旁征博引、酣畅淋漓,边读边学了不少知识。”
没有生而知之,只有学而知之
这份读书笔记并不是熊振宇心血来潮之作。多年来,边工作边自学是他一如既往的习惯。
“你看这前边我记录的是工作笔记,后边是学习笔记。每次开会我都提前十分钟到,这样就能趁空闲时间复习之前所记录下的学习重点。”熊振宇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笔记本。笔记本上每一页纸,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他对学习和工作的认真态度,而像这样的本子仅仅在他书架上就堆放着十几本。
“人没有生而知之,只有学而知之。一个人的进步从哪来?只有通过学习。”熊振宇常年保持着“三个一”的阅读习惯:一天至少阅读一份报纸、一个月至少看一本期刊、一学期至少深读一本理论书籍。所以《人民日报》、《湖北日报》、《环球时报》、《苦难辉煌》等各种报纸、杂志、书籍就成了他的办公桌上的必需品,甚至连一些陈年老报他都不舍得丢弃。
2015年9月,熊振宇在华师‘中南班’学习时,曾听一位老师讲过:“人的区别就在5个小时。一天的24个小时里面,8个小时工作,8个小时休息,剩下8个小时就看你怎么用。如果你能从这8个小时里挤出5个小时读10000个字,那么40年坚持下来你一定是个专家学者。”熊振宇深深被这句话打动,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着这段话。
鼓励年轻人:读万卷书行万里路
熊振宇的同事、国资处干部冯嘉向记者介绍:“熊处长非常好学,他不仅自己学,还常常带动周围的同志一起学。他和我们聊天时,总会不自觉地就推荐一些经典书籍给我们。”熊振宇一直鼓励部门同志多看书,多积累。但凡看到一些好的文章,他都会亲自打印出来,拿去给部门的年轻人看一看、学一学。
熊振宇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女儿。“我从来不强迫她学习,只是时不时的给她推荐些书籍,至于她看不看,看了以后能不能领悟,这都是她自己的事儿。”
除了读书,熊振宇也特别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。除了做到在时间上对读书要给予保证,他也要求自己能走出书本,勇于在实践中,去探索、去发现,去解决实际的问题,“只有这样,读书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,读书行为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”。